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TOP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教养建议
2009-04-20 14:38:25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51次 评论:1
什么是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及其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的描述,是对儿童自身与同伴、成人间关系、情绪体验与表达,以及自己在群体中交往能力认识的描述。
 
 
 
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有三个理论支柱。
 
1.png
 
孩子最开始的社会性发展就是与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通常在出生后的6-12个月内形成。一般来说早期依恋发展阶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png
 
依恋关系过强怎么办?
 
 
 
首先我们还是需要来分析依恋背后的原因。
 
1.渴望妈妈对自己的全程关注,一旦妈妈没有关注到自己就会出现问题行为来吸引关注;
 
2.自己对妈妈的关注程度过高,视线范围内一定要有妈妈的身影,同时妈妈的鼓励又是他完成游戏的动力。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需要采取给予关注的方式,告诉他尖叫不能得到关注,不能强化这样的问题行为,等他冷静下来后再询问他的需求,后者则需要家长和孩子约定分离时间的方式或者采用捉迷藏的方式来逐渐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有研究发现:除了母亲以外,其他的家庭成员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亲。如果父亲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表现得积极,孩子与同伴的交往的能力就会更强;如果父亲在互动中表现出对抗和愤怒,孩子的社交能力会相对差一些。
 
 
 
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
 
根据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社会交互作用是双向的,儿童积极地作用于自己的社会环境。儿童回应他人的行为,会使社会环境和儿童自身都发生改变。
 
1.png
 
集体课程的立足点便是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观察学习。然而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观察学习并非是单向和静态进行的,个体观察学习榜样的行为,也会影响榜样的行为,进而影响两个人的行为。
 
 
 
在课堂上,很多孩子的交往虽然不像正常孩子那样能够流利地对话,有规则地玩耍。但是当一个孩子追着另外一个孩子跑、两个人相互击掌、有的孩子甚至会在家里和妈妈说其他小伙伴的名字时,孩子间的社交真实发生了。
 
 
 
攻击性问题
 
 
 
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儿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攻击性行为。遇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分析其功能,一般来说,攻击性行为有以下几种功能:
 
(1)为了获取他人关注
 
(2)逃避任务
 
(3)表达痛苦或愤怒
 
 
 
分析完功能后,我们就可以选择相应的策略来干预该行为。例如孩子是为了获取其他人的关注才攻击他人的,每次他攻击其他人,其他人就会关注他,这就强化了他的攻击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采取忽略的办法,当孩子发现这个方法失效了之后,这种行为自然就减少了。
 
 
 
情绪:关于感受的想法
 
 
 
从婴儿和学前期开始,孩子的情绪控制方法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远离某个刺激;到学龄期,孩子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再大一些时,他们能够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根据机能主义的观点,情绪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社会以及生存目标,交朋友或者远离危险。情绪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推动儿童向着目标前进。情绪信号能够提供反馈信息并指导他人的行为。情绪记忆影响儿童的行为并帮助他们适应环境。
 
 
 
很多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关注有局限性,往往是当孩子已经出现哭闹或者发脾气的时候才给予回应,这可能是因为亚洲父母更严厉且倾向于隐藏自己的情绪,较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表扬。
 
 
 
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每天不苟言笑,那孩子怎么能够每天都保持微笑和开心呢?如果父母都没有任何情绪的表达,孩子肯定无法做到有积极主动的表达。
 
 
 
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在孩子情绪发泄时不去过多地批评孩子,而是和孩子找出他能够接受的解决方式,或者在孩子情绪爆发前就制止孩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何增进社交?
 
 
 
以运动为主的游戏活动是同伴之间最好的社交手段。运动是最基础的社交手段和成长方式,不需要过多的高级能力,运用基础的运动能力就可以。正因如此,游戏性质的运动活动是孤独症儿童训练的很好手段。
 
 
 
朱瑜(2017)发现适应体育运动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孤独症个体视觉工作记忆任务表现和视觉工作记忆能力。潘红玲(2018)发现体育游戏对部分孤独症儿童沟通行为的改善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什么影响了我们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判断?
 
 
 
成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环境常常会影响对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判断。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则更为敏感,容易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比如一些正常孩子身上也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时,就会显得特别扎眼、难以接受,比如哭闹和乱跑的行为,因此很多家长自己的心态也会变得负面消极。还有一部分家长对自身要求较高,这样的家长往往会将高标准附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以及过严的要求,这可能无形中营造了一种严格的家庭教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所经历的评价常常较为负面,可能进一步导致孩子降低自我评价以及拥有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责任编辑:hongxishuai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前庭觉在特殊儿童中的应用 下一篇音乐如何促进语言主动性表达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广告位